建设从设备早期管理、运行、维修直至报废等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系统,实现对设备运行、技术状态、点检、状态检测、检验、检定、保养、维修、润滑、事故故障等全过程的控制与管理,并结合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(如状态维修、可靠性维修等)开展设备工程系统技术分析,通过先进的任务提示机制,有计划、有针对性的开展设备点检、状态检测、检验、检定、保养、维修、润滑工作,并实现设备更新改造及大修项目的工作计划、备品备件安排、人力资源安排、资金计划以及项目实施等工作的动态管理。
系统主要模块有:设备资产管理、设备点检管理、设备保养管理、设备备件管理、设备故障管理、设备维修管理、设备在线监控管理、数据分析与看板。
设备基础流程化管理,提升办公效率;有效规范作业行为,实现标准化保全,建立全生命周期设备信息化职能管理体系,有效提升企业管理能力。
对记录汇总整理,形成标准化诊断维修工艺技术文件,促进人工智能模块成长,增强智能分析准确性,建立诊断维修数据库,为设备故障诊断维修提供强大的检验数据支撑。
建立安全库存,强化企业设备管理和保全能力;搭建人工智能分析管理模块,提高设备管理及保全决策客观性和针对性,促进企业实现质量效益型发展。
在系统中建立设备台账,并按照设备在固定资产管理规则中的状态来管理设备的状态变动,为设备的运行、维修奠定基础。按照国际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要求,制定资产编码规则及命名规则,按照企业资产管理标准形成一套统一的管理体系。
按照“五定”(定点、定法、定标、定期、定人)的方法对设备实施全面管理。即按预先设定的部位(包括结构、零部件、电气仪表等),对设备检查、测定,了解和掌握设备劣化程度及其趋势,提出防范措施并及时加以处理,确保设备性能稳定,延长零部件寿命,达到维修目标的经济化考量。
实现设备的报障、故障分析、故障维修和维修验收全过程的闭环管理,最终形成故障知识库。建立故障知识收集和故障知识应用的经验积累体系。
利用图形化界面、模型分析及其他可视化技术,将设备的运行状态、数据和信息以图形化的方式呈现出来,使用户能够直观地了解设备的运行情况和性能指标。通过设备可视化,用户可以更方便地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、进行故障诊断、优化设备性能,从而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,为用户提供了更直观、便捷的设备管理和控制手段。